Saturday, December 03, 2005

當短暫遇上永恆

林後四8-9

年紀越長,就越少照鏡,即或照鏡,也木口木臉。
聽聞三十五歲以後,同一塊面部肌肉收縮了一萬次,就會形成皺紋。對著鏡子,誰願細看眼尾的細紋、越來越深的笑紋,還有臉頰日漸冒起的黑斑。
「外體雖然毀壞」是保羅所說的真理,即或今天有激光淡化色斑,食肉菌去皺,搣脂機除去鬆弛的肌肉,人卻不能長青。「毀壞」是現在式,表明身體每天在被消耗、受損毀中。
有人看破皮相,追求內心的豐富,讓時間留下成熟與睿智;但偏偏時間也帶來痛苦的經歷,叫人變得苦澀與孤單。生活的歷練,不能保證會心靈必然變得練達通透。
當長青向上的願望,遇上必然朽壞的人生,這會得出甚麼呢?──就是至死方休的美容大法,越塗越厚的粉底,或是一本又一本無欲無求的心經。

* * *
但這一切對於保羅也不適用。
不是因保羅的身體不會朽壞,相反,他身體的衰殘比任何人也來得快速。除卻常人也要面對的生老病死外,他還要承受作使徒而遇到的患難和苦楚。但保羅過人之處,在於他清楚知道在身體朽壞的同時,「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」。
這種內心的更生,不能叫我們返老還童,或是對人生不惑,而是生命的轉變,有一天將要換上天上榮耀的樣式。這不是自己努力的成果,而是當永恆進入我們心中的結果。
保羅告訴我們朽壞與更生同時並進,生命急速消逝的當兒,永恆生命亦已然展開。有一天,我們都要拆去棖棚,披上這榮耀的身體。這事實我們曉得,但卻難以察覺。對著鏡子,我們只看見皺紋滿臉的皮相,怎也看不見皮相下的內心正正變得美麗。也許,我們忘記保羅的勸告:「我們乃是顧念所不見的;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,所不見的是永遠的。」
顧念就是「瞄準」,何時我們定睛在眼前,就只見皺紋;何時把焦距放在永恆,就能在鏡中看見自己榮耀的面目。
這視力聚焦訓練倒要我們去努力,但下次當你慨嘆光陰飛逝、青春不再時,謹記:當必然朽壞的生命,遇上了永恆的主,結果就是內心每日的更生。

反思:你把眼睛瞄準在甚麼地方?是必然朽壞的今生,還是永恆的主呢?

人的盡處與恩典的開始

林後十二9-10

「我沒有甚麼可誇,只可誇自己的軟弱。」
第一次聽別人說這句話,感到很不自在,總感到別人說時一臉虛偽,必是以退為進的伎倆,要人稱讚他有多謙卑罷了。
即使真的是謙卑,我也不喜歡基督徒常誇自己的軟弱,說上帝怎樣在絕處幫助他,施行拯救。這些「人到盡頭就是神的開始」之公式論調,甚為反智,聽得我全身發癢。甚麼?神的恩典一早就沛然降臨了,不因你是否走到盡頭!
處於九十年代經濟起飛的香港,青年人根本不識愁滋味,也不知苦難為何物,才剛起步的人生不能明白處於盡處者的感受。後來,人生閱歷深了,社會又面對經濟轉型,生命曾湧起巨浪,把人推到不同的幽谷:失業、疾病、關係的破裂、性格的問題,是自己完全無力招架的。在方寸大亂之時,平日倚靠的聰明才智、處事程序、朋友網絡也完全不管用,人突然倒退為剛出生的嬰孩,除了哭喊求助外,甚麼也不曉得。人在盡處,才猛然記起,仍有一位救主沒有撇下自己,祂說:「我的恩典夠你用的,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。」
楊牧谷曾在《作祂的僕人》一書說過,「在己有力能應付的時候,倚靠神或信心等等,頂多是一項信仰的前設」。當人無力自救時,就只得孤注一擲地全然信靠,人就能經歷到上帝能力的覆庇。在這一刻,信心赤裸而真實,上帝恩典的味道就更原汁原味,無需人理性再去詮釋解讀。
當嬰孩得到父母餵哺,作嬰孩的有何可誇?除了說自己哭得夠大聲,吸啜能力高外,還有甚麼可說?
「人的盡頭,才是神的開始」不是邏輯的因果定律,倒是生命經驗之談。人與神接軌之處在於信心。許多人就是犯賤,非走到盡頭也不願把信心投下。我開始明白到,只有經受歷練的人,才會承認自己的軟弱;也只有曾在絕處逢生的人,才會誇自己的軟弱。
今天再聽到別人高舉自己的軟弱時,我必定堅起耳朵,聽他在絕處的生命經歷,因這也是恩典最甘甜之際。
反思:你何時會軟弱?你又何時會剛強?

似乎...卻是

「似乎是誘惑人的,卻是誠實的;似乎不為人所知,卻是人所共知的;似乎要死,卻是活著的;似乎受責罰,卻是不至喪命的;似乎憂愁,卻是常常快樂的;似乎貧窮,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;似乎一無所有,卻是樣樣都有的。」~林後六8-9

嘗試把保羅的「似乎」的東西,與「卻是」的東西並列,得出以下有趣的圖畫:

似乎: 卻是:
誘惑人的、 誠實的、
不為人知的、   人所共知的、
要死的、     活著的、
受責罰的、    不至喪命的、
憂愁的、     快樂的、
貧窮、      叫許多人富足、
一無所有     樣樣都有


前者是一個身敗名裂、山窮水盡、頻臨死亡邊緣的失意漢,後者卻是內心富足、悠然自得、又受人敬仰的得道高人。兩幅截然不同的圖畫,一虛一實,描寫的卻是同一個人,是生命中活生生的兩面經歷。
我們像保羅一樣,經歷了「似乎」與「卻是」的生活;但我們的「似乎」與「卻是」跟保羅的卻不盡雷同,甚至相反:

似乎是一無所缺,卻是永不滿足
似乎是勝券在握,卻是害怕地位不保
似乎是滿口仁義,卻是自欺欺人
似乎是虛懐若谷,卻是偏執頑固
似乎是願意相信,卻是猜忌重重
似乎是樂觀積極,卻是灰心喪志

也許這是更多人的圖畫──似乎是成熟自信,但卻是充滿害怕與不安。
從小到大,我們接受來自四方八面的要求與價值觀,有時來自社會,有時是聖經,有時是內心的要求。在眾多的價值中,我們難辦孰優孰次。太多的「應然」了,「實然」的我卻是有心無力。漸漸地,我們不知甚麼是別人的「似乎」與我的「卻是」。這都怪人越大越懂得做戲;即使不是刻意的偽裝,但口中的自己與真正的自己,又相距甚遠矣;到最後甚至連甚麼是「應然」,自己執著的做人宗旨與原則,也都質疑。「似乎」與「卻是」就弄得一團糟了。
誰能像保羅那樣理直氣壯地說出:「我為基督丟棄萬事,看作糞土」,然後不帶苦澀、沒有半點勉強地說:「似乎是一無所有,卻是樣樣都有」?一個原本聲名顯赫、前途無限的領袖,變成了兩袖清風、被蔑視、被迫害的無名傳道人,但卻說自己擁有一切,這是甚麼道理呢?──除了視基督為一切,把萬事看為糞土外,沒有其他理由了。我們與保羅最大的分別,也許就在這清晰的價值觀上。
保羅沒有把這世界萬事萬物看為一堆堆大糞,他丟棄的不是家庭、事業與物質生活,而是對世界的膜拜,就是那一份靠名譽、地位、金錢、權力來定義自己、給自己安全感的尺度。當我們把量度價值的尺,由世界的標準轉而採用基督的定義時;甚麼是虛、甚麼是實,就能看透了;甚麼是別人的「似乎」與自己的「卻是」,也會拿捏得實實在在。

反思:甚麼是你的「似乎」與「卻是」?

(文章刊於天道出版社的姊妹聖經)

苦難──安慰循環

經文:林後一3-7

對於基督徒,生活中的甜酸苦辣總是令有一翻滋味。甜的,可能是魔鬼偽裝的試探;苦的,可能是祝福的化身。透過屬靈眼鏡看世界,每事每物總另有一番面貌,但清晰與否,則要以生命去努力調校。
面對苦難,這叫人迷惘的生命話題,常人的反應是:「為甚麼?為甚麼是我?」閱歷較深的基督徒,可能會較沉著,靜心等候像約伯經歷試煉後加倍的祝福。筆者當年為讀神學,而放下發展不錯的事業,心中就曾以為,神必定會善待我,他日在收入上必定加倍祝福。人就是抗拒為受苦,受了小小苦楚,就要脅神連本帶利去奉還。
在保羅眼中,苦難卻是必然,毋庸大驚小怪。他倒會反問:在世為基督徒,跟隨基督腳蹤行,又怎能免於「受基督的苦楚」(5節)?不只如此,他還說信徒要「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」(6節)。且看基督的一生,祂為傳福音顛沛流離,被門徒出賣,最後承受十架之苦;而保羅則為傳道而四出奔波,勞心勞力,卻被人質疑,被打被罵,最後殉道而死。
這條信仰的不歸血路,對今天的你和我來說太遙遠,搖遠得變成浪漫矇矓的背景,與眼前每天的生活無關。也許,當你在爭取福利,要求尊重,尋求更高的薪津,被同工氣壞,被弟兄姊妹誤解,為事奉憤憤不平時,別忘記基督與保羅所承受的苦,這會叫你更能忍受眼前的困難與痛苦。
你接著會問:難道苦難就無緣無故地降臨嗎?保羅的註釋,也許會再叫你和我再度失望。
「我們受患難呢?是為叫你們得安慰,得拯救;我們得安慰呢?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;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。」(6節)
苦難的意義,就是叫我們能安慰其他的受苦者,叫他們也能承受痛苦。苦難與安慰似乎就不斷生生不息下去,這苦難-安慰的循環再次告訴我們,苦難是必然的,無人能避免;它的出路就是安慰,而安慰就是從苦難而來,也是受苦的意義──如此的價值觀與現代人相去甚遠矣,難怪我們都要佩戴屬靈的眼鏡,還要不斷調校度數。

反思:你怎樣看苦難?你能接受自己的苦難是他人的祝福這定義嗎?

(文章刊於天道出版社的姊妹聖經)